中国川派团膳领导品牌

成立20余年来,顺心理想是致力于把最正宗的川派美食美味普及到团体膳食领域

地道川菜调料,真正川菜师傅!

全国客服热线:0114-78996054

手机官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CLOSE

充分发挥林业节能减排功能

文章来源: bo体育app登陆入口发布时间:2024-07-19 04:50
本文摘要:充分发挥林业节能减排功能拓展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空间写在前面的话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当前,生态承载能力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减排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减排最有效的途径是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湿地等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做碳汇。

bo体育app登陆入口

充分发挥林业节能减排功能拓展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空间写在前面的话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当前,生态承载能力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减排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减排最有效的途径是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湿地等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做碳汇。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通过森林资源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已经成为国际上许多国家实现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

享受良好的生态,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期待和基本需求,破解卢展工书记提出的减排哪里去等发展难题,林业部门责无旁贷。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强化森林保护,搞好森林经营,保护好湿地资源,增加林业碳汇,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湿地、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增长,森林和湿地的固碳量大幅度增加,实现了间接减排,提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省林业厅积极主动通过组织笔谈的形式,使院士、参事、专家、学者和务林人齐聚一堂,围绕减排哪里去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必将促进全社会更加认识林业、热爱林业、积极投身林业建设。

我相信,只要全省不断加快林业发展,发挥碳汇功能,建设生态中原、绿色中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河南林业间接减排的作用和意义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杨喜田目前,世界各国都空前重视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下,共同努力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显示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温室气体减排主要有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两条途径。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绝对排放量,但常常会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间接减排,又称生物减排,即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碳的主要储存库。

森林通过生物固碳、森林土壤固碳以及成熟或者采伐的林产品固碳等形式,每年每公顷的碳固定量为20吨-40吨。因此,森林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森林的生物固碳会随着林龄的增长而累计,也会因气候、土壤、森林经营方式等不同而存在差异。世界各国已经把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京都议定书》已将造林、再造林确立为抵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日本承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削减6%,其中3.9%通过森林间接减排来完成。我国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森林蓄积量作为新的节能减排重要约束性指标。未来五年森林覆盖率将从20.36%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将从137亿立方米提高到143亿立方米。

要实现森林蓄积量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国每年至少需要完成中幼龄林抚育540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67万公顷。近年来,我省组织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山区生态体系、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工程等一批省级林业生态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2万公顷,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为增加森林的固碳总量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从2007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对林业生态效益开展逐年评估,效益总价值年增幅为4%-5%。

河南省人民政府刚刚发布的《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表明,森林和湿地2011年吸收二氧化碳8713.46万吨,相当于固定了全省当年总能耗排碳量的12.64%。并且在固碳的同时释放了5489.70万吨氧气,相当于2.03亿成年人一年呼吸消耗的氧气量。全省村镇森林节能604.45亿度,减少碳排放1644万吨,相当于为全省增加了1623亿元的GDP生产空间。

这就足以说明河南林业在间接减排上的作用巨大,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拓展了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容量和空间。虽然森林间接减排并非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程的最终解决途径,但是,只要我们通过继续实施重点林业工程,大力开展森林经营,加大森林管护力度,探索发展机制,林业间接减排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加强林业建设提升碳汇能力强化节能减排保障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省把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与加强河南生态建设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又提出了减排哪里去这个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

这些路子、课题的实质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福祉,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从陆地排到大气,而森林植物又将其从大气中吸收回来,周而复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的循环过程。正是由于自然界的碳这样有排放有吸收的畅通循环,才保证了自然界的生态良好,实现了过去亿万年的万物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今天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骤增,而森林等绿色植被又被大量破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大减,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积聚在大气中,致使碳循环受阻,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受阻,温室气体积聚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许多观测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

以节能促进减排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节流措施,为此,我们各级政府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节能虽然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速度和数量,但是,能源利用在工业生产和维持人类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通过技术改进可以实现少排碳的目标,但不排碳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这种途径节能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必须寻找和建立更强大、而且稳定的能够吸收固定碳的系统,森林就是具有碳汇能力,对减少温室效应有着巨大和不可替代作用的陆地生态系统主体。

通过增加林业碳汇,将人们生产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既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面对今天的自然界碳循环受阻、生态环境恶化和全球气候变化,我们不仅需要节能减排的碳节流措施,更重要的是提升森林的碳汇能力,既要增加森林面积,又要提高森林质量,为工业排碳拓宽容量空间。

可见加强林业建设,提升碳汇能力,才是既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又保障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开源措施。河南省林业碳汇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既有通过扩大林业资源面积增加碳汇量的空间,又有通过提高林业资源质量增加碳汇量的空间。按照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森林覆盖率将由2011年的22.68%达到2015年的23.61%。到2015年,全省森林面积将增加15.53万公顷,可以增加碳储量340万吨左右。

目前,全省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为45.7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3.20%。如果加强森林经营,使全省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省森林可增加蓄积量1.58亿立方米,将使碳储量大量增加。所以,我们要加强林业建设,提升林业碳汇能力,为GDP的增长提供更大的排碳空间。

一方面,要通过造林扩大森林面积,通过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畅通而开源。另一方面,还要尽量节约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节流,这样才可保证自然界碳循环的畅通,实现工业发展、生态良好、生存可持续、发展更迅速。

构建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为林业节能减排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兵林业既是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作用的基础产业,又是对保障地球生态安全和人们健康长寿具有独特作用的公益事业。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种努力中,林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集中体现在增强碳吸收、保护碳储存和碳替代三个方面。

《京都议定书》规定,造林、再造林和植被恢复等吸收的温室气体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用于抵消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可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获得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来实现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

但林业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必须是透明的、可证实和核查的。这就要求利用林业生态监测数据对林业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进行科学评价。构建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回答河南省林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涉及全局、影响决策的基础性科学问题,诸如河南省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演变规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机理、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和有效调控等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依靠生态监测体系长期观测积累的一系列数据和研究成果来支撑。

二是可以为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会对科学基础理论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通过生态监测体系这一平台开展研究工作,能够为研究典型区域生态建设需水定额、土地承载力、林种搭配等工程建设难题提供理论支撑。三是进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的需要。效益监测与评估对于工程建设的作用意义重大,工程的效益监测实质上是一个数据对比过程,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的建立,积累的大量观测实验数据,将成为评价全省林业工程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

四是为绿色GDP的核算及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观测,可准确地开展河南省不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深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和动态变化趋势,建立森林、湿地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体系,准确测算生态系统功能物质量及其价值量,既为按生态质量进行补偿提供科学数据,进一步促进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完善,又为开展绿色GDP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五是科学指导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需要。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安排,从2008年开始,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已在全省全面展开。

与快速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相比,河南省的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相对薄弱,尚未形成一套与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变化相关联的科学观测体系。建立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这一生态环境观测和科学研究平台,对科学评价河南省生态环境特征,预测其演变过程,指导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

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必须科学规划、足额投入和规范管理。科学规划是依据。按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和林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以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手段,以提升河南省生态监测体系观测与研究能力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的指导思想,遵循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统一标准,高效运行;依托项目,带动建设的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标准,编制规划,明确生态监测体系的结构与建设内容,实行有区别分层次的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作为河南省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依据。

资金投入是必要条件。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事业,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观测仪器设备购买应完全由财政投资。为了保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需要的资金,要将建设项目列入省级财政预算项目,由省财政连续投入建设资金,保证全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规范管理是保证。

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制度建设,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生态监测体系有相对稳定的人员专职负责生态站的管理和科研工作,维护生态站基础设施和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保障生态站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透明,依照现行的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生态站的监督和评估,实行严格的生态站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设计,观测仪器统一招标采购,保证全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的快速建设和正常运行。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增长鹤壁市林业局局长毋永山近年来,鹤壁市从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作出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决策,通过实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生态容量,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一是水网森林建设工程。

以淇河绿化为龙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侧绿化为骨干,通过营造风景林、水保林,淇河两岸形成了成片的树林,成片的竹林,成群的鸟禽壮美景观,淇河水质连年保持在二级饮用水标准以上,再现了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的秀丽画面。二是路网森林建设工程。

以鹤淇大道、新老区快速通道、京珠高速、石武高铁、京广铁路等主要公路、铁路沿线绿化为主体,营造风景林和防护林,呈现出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的绿化网络,形成了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景观。三是平原森林建设工程。以构建农田林网为主体,以营造成片森林为补充,形成了纵横交织、点面相连的绿色网络,有效降低了干热风等灾害的影响,显著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从而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全市粮食总产连续10年增产,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先后创小麦、玉米全国高产纪录14项,今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市。

四是围厂森林建设工程。以鹤淇产业聚集区、宝山工业园区等工业区周边绿化为重点,建设大规模、成片相连的森林,发挥森林美化环境、固碳滞尘等生态效益,为我市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初步实现了把工厂建在森林,让绿色包围工厂的目标。五是城市森林建设工程。突出城市森林建设、城市公园建设和绿地建设,以500米为服务半径开展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绿地建设和道路绿化、小区绿化、立体绿化,构建以乔木为主体、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绿色空间,形成了三季花盛开、四季绿常在、黄土不露天、风沙不再来的生态美景,2011年在全国294个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中,鹤壁市位居第七,居全省第一位,彰显了城市绿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力。

六是环城森林建设工程。以构建环城防护林带为主体,形成20米200米宽、环绕城市的绿色带状森林,发挥了强大的吸尘、增氧、降风速、阻风沙功能。七是太行山森林建设工程。以太行山绿化工程为载体,采取人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构建太行山防护林体系,达到无山不绿、四季常青的绿化效果。

八是观光森林建设工程。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生态观光园建设为主要内容,每个县区至少建1个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和1个大型生态观光园,形成了遍布全市、相互呼应的生态休闲旅游格局。目前,淇河湿地公园已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云梦山森林公园等7个森林公园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九是村镇森林建设工程。按照村镇园林化、周边森林化的总体要求,营造围村片林,普及庭院绿化,完善街道绿化,初步实现了街道林荫化、村庄森林化、庭院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的绿化格局,为构建生态和谐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十是城郊森林建设工程。以新老区连接带和鹤淇产业带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树种多样、色彩丰富、景观效果较好的成片森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前往休闲、采摘、观光,在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森林的防护、景观等综合功能。

近三年,全市每年新增造林面积都保持在1.33万公顷以上,所辖县区全部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鹤壁也一跃成为全省率先全部实现林业生态县的省辖市之一。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多年干涸的河流清泉流淌。森林的固碳、降尘、增氧、保水土等强大的生态功能,保证了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间接减排,提升了生态承载能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统筹+三化协调的经济绿色增长科学发展之路。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9%,增幅居全省第六位。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为329天,达标率为90.1%,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较2010年分别下降1.8%、25%和11.6%,空气质量优良程度位居全省前列。据测算,全市森林生态效益价值136.94亿元。

今年鹤壁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四个统筹中统筹经济与生态、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全力服务一核双星多支点的鹤壁大新区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以扩大森林资源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为内涵,通过身边增绿、见缝插绿、全民护绿、科技兴绿等措施,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充分发挥森林在城市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绿色增长,为鹤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和率先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不懈做大做强生态林业积极发挥碳汇间接减排作用漯河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宋孟欣林业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事关科学发展大局,事关子孙后代福祉。近年来,漯河市始终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做大做强生态林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碳汇间接减排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漯河相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

一、牢固树立抓绿化就是抓发展理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漯河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肩负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食品的重要责任,这就更加需要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全力营造天蓝、水碧、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基于此,在推进科学发展进程中,漯河市始终把发展生态林业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关键举措,高标准实施城乡绿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林业增加碳汇、间接减排的独特作用。

明确提出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的发展定位,统筹抓好沿河造林绿化、环境美化等重点工作,并注重与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食品名城协调推进,努力实现两个名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提升漯河的生态魅力和环境吸引力。二、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发挥碳汇作用,离不开高标准、高质量的林业生态建设,我们坚持城乡绿化一体规划、同步实施、统筹发展,全市十一五期间新增造林面积2.7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到7.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较十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达到26.3%,农田林网控制率95%,城市绿化覆盖率38.62%、绿地率3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6平方米。

一是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的绿色林网。在全市主干道路建设了全长630公里的绿色廊道,在连接城乡的道路上建设了近2000公里的防护林和风景林带,在颍河、唐河等17条主要河渠两侧建设了20米宽、540公里长的防护林带,在16万公顷农田建立高标准的防护林网,构筑了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乡生态网络。二是着力构建城市生态屏障。精心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高标准推进入市口绿化美化综合改造、园林景观道路和精品游园建设工程,市区主、次干道绿化普及率达到100%,绿地服务半径平均不超过500米,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花果飘香的美丽景观。

特别是围绕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大力实施沿河布绿、依河造林、围桥造景、设景建园、开辟绿洲等绿化美化工程,形成了一城春色半城水,两河四岸皆美景的独特城市景观。三是着力推进城市森林公园、近郊生态果园和远郊绿色田园三位一体发展。

在城区,建设了许慎文化园、开源、香陈湾、南街村生态植物园等森林公园,既完善了城市文化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功能,又提升了城市生态建设水平。在近郊,培育出郾城区龙城镇优质桃、源汇区大刘镇优质晚秋黄梨、经济技术开发区万亩优质葡萄等一批休闲采摘生态果园示范区,促进了森林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大幅增收。在远郊乡村,建成一批集种植、养殖、休闲、观赏为一体的绿色田园观光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欣赏田园风光的好去处,而且帮助农民群众开辟了创收致富的新渠道。

四是着力加强河流湿地的恢复与保护。依托沙河、澧河、颍河、黑河等境内水系形成的河流湿地,规划建设了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黑河湿地公园。

其中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开发面积651.3公顷,划分生态保育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四个功能分区,建成后将成为集湿地生态景观、规模生态旅游、生态科普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湿地体系。三、全力放大林业建设生态效益。

坚持把发挥生态效益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目标,以生态林业大发展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间接减排能力持续增强,为漯河实现间接减排提供了有效途径。据《2010年漯河市林业生态效益公报》显示,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406万立方米,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70.03亿元;森林固碳量为24.08万吨,村镇林木减少碳排放量为52.6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81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91万吨;森林释氧量为64.47万吨、可满足240多万人呼吸之用,提供负氧离子的数量为1.901023个/年。森林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能力每年可固土100万吨、保肥132.57万吨、调节水量1.31亿立方米,现有林网可增产粮食14.28万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区主要饮用水源地澧河水质一直保持在地面水二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一直保持320天以上,优良率达到92%左右,居全省前列。漯河的实践充分证明,林业生态建设在维持生态平衡、拓展生态容量、实现间接减排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对于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漯河市将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间接缓解减排的严峻现状,以生态效益的大提升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努力为建设绿色中原、生态河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做好林业加减乘除科学破解减排难题河南省林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刘有富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减排哪里去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深层次思考,是涉及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为河南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具体行动,全省林业部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努力破解,求真务实重干。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

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

据研究,每公顷沼泽湿地固碳能力为306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林业发展步伐,河南省森林资源监测数据表明,2011年全省森林面积达3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68%,森林蓄积量1.36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根据省政府日前公布的《2011年度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750.2亿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3830.1亿元,湿地生态效益价值为920.1亿元。全省森林吸收二氧化碳8260.2万吨,固碳量为2252.8万吨,释放氧气量为5156万吨,固碳释氧价值为752.1亿元;全省湿地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453.2万吨,释放氧气量为333.6万吨,固碳释氧价值为46.4亿元。林业的发展拓展了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了间接减排,提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今后,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做好林业加减乘除,科学破解减排难题,努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做好加法,夯实林业固碳减排基础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作出了我国森林双增的重要承诺。国家和我省的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综合运用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列为约束性指标。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61%,森林蓄积量达到1.59亿立方米。

我们要紧紧围绕双增目标,切实夯实林业固碳减排的基础。一要加大造林力度。把握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实践要领,围绕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以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育带,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完善四区两带区域生态网络。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造林93.3万公顷。

二要注重森林经营。要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效益为根本,以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为重点,分类经营、定向培育,优化森林结构,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在有限的林地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的林木蓄积量,增强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功能,增加森林碳汇总量。

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113.3万公顷。三是加强湿地保护。要全面加强对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和对自然湿地的保护监管,重点建设黄河、淮河、长江、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各级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对生态退化严重的湿地加强生态恢复与修复。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和资源监测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

十二五末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4%。二、做好减法,保障林业固碳减排成果森林在发挥碳汇功能的同时,也是碳排放源,其主要形式为有林地(包括乔木林、竹林等)转化为非林地(如农地、牧地、城市用地、道路等)过程中,由于林木采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森林既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又是适应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

我们要切实加强林地、林木资源管护,减轻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减少森林自身的碳排放,巩固林业固碳减排成果。一要加强林地保护。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解给我省的指标,到2020年,全省林地保有量526万公顷,森林保有量为387万公顷,征占用林地定额2.23万公顷。要把林地保护与耕地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编制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审批和定额管理,严守林地红线,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减少林地逆转,切实保护好林地、林木资源。

二要搞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严格火源管理,加强航空护林和火情监测,严防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强化主导树种和主要危险性有害生物除治工作,突出抓好重点生态区、绿色廊道、森林公园等森林病虫害防治,避免因火灾和病虫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减少碳排放。

三要加大涉林违法犯罪打击力度。要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林业生产秩序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三、做好乘法,扩大林业固碳减排成效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自身的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混交林较之于纯林,由于不同树种的属性差异,对于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光照、水分和养分利用更加充分,光合作用效率更高,树木生长更快,并且具有抗病性、耐火性等优势,林业固碳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要着力向林地和林木空间要效益,发展立体林业,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使林业固碳减排成效不断倍增。

一要改善林分结构。结合新造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配置,改变单一树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实现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的森林立体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量研究表明,林粮、林油、林药、林菌、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林木、林下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形成林木和林下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合理开发林地资源,不断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通过向空间要效益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到十二五末,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力争达到133.3万公顷以上。三要加快科技创新。

通过林业科技创新,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成熟先进的造林、有害生物防控、防火等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造一片林,成一片景。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在种苗培育、困难地造林、更新改造技术等方面有新突破,努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林业科技进步贡献力,切实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全省林业生产力水平。四、做好除法,拓宽林业固碳减排途径当前世界面临的减排问题,其根源在于工业化过程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其列入了约束性指标。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林业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替代化石能源,而且在其生产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固碳减排,更重要的是,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具备可持续性,被国际公认为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替代方式。同时,提升木材替代其他原材料的比重对减排也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研究表明:木材与水泥、钢材、塑料和铝材料的代用当量的能源消耗相比只相当于后者的1/10、1/20、1/30。

我们要大力发展林业,提升林业产品在固碳减排发展中的比重。一是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基地。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通过定向培育、基地化建设及产业示范,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在我省建设以黄连木、文冠果、油桐等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为生物质能源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到十二五末,全省生物质能源林面积达到22.7万公顷。二是发展林业生物产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使木材替代其他原材料比重进一步提升;加强林业生物产业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重点推动高热值、高含油且环境适应性强的能源树种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建设生物质能源加工制造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柴油生产能力。

对于薪炭林、灌木林、林业三剩物等木质纤维原料及木本淀粉植物,要探索发展以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等为代表的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林业资源变废为宝、可持续发展。三是弘扬生态文明。发挥林业固碳减排的作用,关键在于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提高生态文明受教育人群的比重,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林业具备的独特功能和固碳减排的重要性。要大力开展林业旅游,倡导低碳生活,使更多的人走进森林、湿地,享受自然,热爱和保护森林、湿地。要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活动、基地建设等途径,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节能减排效率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宋宏伟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都加强了应对政策和解决方法的研究。世界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减排,又称工业减排,指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二是间接减排,又称生物减排,即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固碳能力的大小和效率与森林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森林质量,进而影响森林的固碳能力,所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质量,是提高森林间接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我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特点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森林生态环境的脆弱和森林经营管理的粗放,导致我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愈加严重。我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森林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森林病虫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左右增加到60种左右。二是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近三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在50万公顷左右。

三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危险性强的重大检疫对象已在我省陆续发生。四是森林病虫害难以根治,暴发情况经常出现。

危害比较严重的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春尺蠖等杨树食叶害虫相当顽固,局部地区连年暴发。二、我省森林病虫害对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森林可以作为温室气体的储藏库和吸收源,又可能因保护不力受到破坏而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森林遭受病虫危害后向大气释放出已经固定的碳,成为大气的二氧化碳源。森林病虫害通过对植株根、茎、叶的蚕食和破坏,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从而降低植株的固碳能力。

2011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51.33万公顷,按每公顷森林因病虫危害每年损失的林木蓄积量3.12立方米(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苏宏钧的计算方法)计算,2011年我省因病虫危害减少的林木蓄积量约为160.16万立方米。按森林每生产1立方米木材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2吨计算,每年因病虫危害少吸收二氧化碳为293.09万吨,少释放氧气为259.46万吨。由此可见,森林病虫害对森林固碳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三、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过去相比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相对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应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不仅能够对区域性短期病虫害开展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对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进行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林木检疫工作有待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已陆续传入我省,这给我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对林木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在建立和稳定森林植物检疫队伍,完善并实施地方性林木检疫条例,加大检疫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扩散。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不相适应,应进一步加大新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推广力度。

四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应尽快构建起由政府、集体和林农共同投入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筹资模式,以满足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需要。我省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更少,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和损失,可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吸碳、储碳和提供氧气的巨大功能,有效提高森林节能减排的效率,是增加森林碳汇的重要途径。

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森林,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节能减排效率,对于创建低碳生态型社会意义重大。大力发展立体林业着力推进森林减排安阳市林业局局长李博文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安阳调研参观红旗渠时强调,要很好地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坚韧不拔、攻坚克难、持续努力、不懈奋斗,更好地促进发展,更好地改善民生。按照这一指示精神,近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秀美宜居的文明发展道路,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着力推进森林减排,为经济腾飞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针对发展林业推动森林减排中出现的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减排压力不断增大、减排能力亟待提升和大面积造林结束后,森林总量和固碳能力提升相对减缓这两大矛盾,安阳市积极向林下、林间挖潜力、要空间,森林减排效益显著。

一、向立体林业要资源,拓宽森林减排的发展空间安阳市每年森林、林木吸收二氧化碳约516万吨,等同于211万吨标准煤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安阳市工业排放量的五分之一。在没有大面积土地用于造林的情况下,增加森林空间资源,是通过森林减排实现减排目标和工业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安阳市林业用地面积19.77万公顷,东部平原的枣树面积3.07万公顷(每亩15株),速生丰产林面积2.67万公顷(每亩45株),西部太行山区10.67万公顷林地郁闭度相对较低,林间、林下的空间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安阳市通过大力发展立体开发模式,探索在林下种植果树、花卉、中药材等,累计新发展林木0.9万公顷。

下一步,安阳市将在继续实施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持续提高山区森林质量的同时,充分开发枣林和速生丰产林区的林下、林间资源,增加森林总量,努力为森林减排开拓更广的发展空间。二、用立体林业增效益,筑牢森林减排的根基源泉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全部落到群众手中,安阳市林农户均承包0.5公顷林地,林农成为林业发展的主力军。林业要发展,森林要增长,必须依靠群众。

关键点是能不能给群众带来效益。2011年,安阳市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利用林下、林间5.27万公顷林业资源,组建了231家林业及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建设了58个规模以上林下经济基地,入社林农25125户,辐射带动林农45.65万人,人均增收460元。其中,内黄县组建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和林业合作社46家,带动林下经济户15000余户,实现年收入1.2亿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

内黄县枣相情红枣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面积1.67万公顷,带动农户3000余户,入社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目前,全市生态改善、群众增收,林业发展、森林减排获得了新的力量源泉。三、从立体林业挖潜力,丰富森林减排的方式内涵安阳市的林间、林下空间资源丰富。

为将空间资源转变成森林资源,进一步提升森林减排能力,安阳市积极引导林农进行立体开发,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以短养长,形成了林药、林苗、林游等多种林下林业发展模式。一是林药模式。

在林地内种植杭白菊、芍药、牡丹、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中药材,总面积约0.83万公顷。二是林苗模式。

在林下种植白蜡、国槐、合欢、法桐、黄金榆、枫杨、红叶槐、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总面积0.044万公顷。三是林游模式。一方面,通过在城市近郊及景区周边建立生态山庄、农家乐、林果采摘观光园520处,总面积0.27万公顷;另一方面,利用太行山自然森林资源3.33多万公顷,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建立4A级景区2个,森林公园19处。通过上述措施,盘活了闲置的林业、林下资源,推进了森林减排。

四、靠立体林业兴文化,倡导森林减排的文明意识据测算,一个成年人每年大约吸氧270公斤左右,呼吸、开车出行、使用空调暖气等排出二氧化碳约6.8吨,碳排放量将大幅增加。因此,提升全民减排意识十分重要。为此,安阳市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林业休闲观光采摘园等林下、林间资源,建设了一批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的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引导人们走进森林、享受自然、感受和谐,倡导人们树立节约、环保、绿色理念。目前,白泉森林公园所在地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五、为立体林业抓服务,提供森林减排的技术支撑安阳市不断加强技术服务,科技兴林,助推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全市共成立市、县、乡三级林改及林下经济领导小组921个,培训技术骨干2025人,抽调235名大学生村官投身一线,推动立体林业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

仅2011年,即组织召开座谈会12次,举办专题讲座6次,发放林下经济宣传页2万余份,组织参观学习320多人次,调动了群众发展立体林业的积极性。三是加大科技推广。

先后引进林果、药材新品种8个,引进禽、畜良种33个;加强科技认证项目,通过国家级有机果品、杂粮认证53个品种。四是成立服务机构。依托林改及林下经济发展机构,组建林权流转交易中心,安阳县、内黄县已正式挂牌,为群众发展林业提供林权流转、科技服务、资产评估等服务支持。

预计到十二五末,通过发展立体林业,安阳市将新增造林3.51万公顷,抚育管理森林1.4万公顷,改造低质低效林3.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24.3%增加并稳定到25.8%以上,森林蓄积量由目前的736万立方米增加并稳定在769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将促使安阳市森林减排能力再上新台阶、提上新水平、跨入新阶段。多策并举不断提高我省林业间接减排水平省政府参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体顺全球气候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bo体育app登陆入口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类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二是人类大规模破坏森林、毁坏湿地、降低森林植被和湿地的固碳能力。

应对气候变暖,最根本的措施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世界公认的解决途径一是工业直接减排;二是间接减排,即充分发挥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通过森林碳汇间接减排。众所周知,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46.3%。据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的达到24%36%。森林固碳的机理是森林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氧气。

据专家测算一座20万千瓦的煤炭发电厂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3.2万公顷人工林吸收;一架波音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按每天往返一次计算,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0.1万公顷人工林吸收。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了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维护粮食安全、间接减排、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较低,全省还有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大量的四旁隙地需要造林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潜力很大。为了提高我省林业间接减排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大的生态容量,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快林业发展步伐。一是强力推进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森林质量。河南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明确: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61%,森林面积达到393.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59亿立方米;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5%以上,森林面积达到417.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81亿立方米。

要完成以上林业发展任务,要继续坚持实行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切实搞好中幼林抚育经营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快建设四区两带生态网络构架,为中原经济区构筑良好的生态屏障,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生态支撑。二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

要按照《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和分解的指标,加强林地、林木的管理,搞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厉打击毁林犯罪,切实巩固好造林绿化成果。要加大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到十二五末,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4%以上,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左右,90%以上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80%以上的极少种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12个,面积28万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

以下。三是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大力营造生物质能源林。

积极鼓励企业自愿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中国烟草总公司捐资570万元在南乐县实施通道碳汇林项目,计划造林113.3公顷。建成后(按每年每公顷生长15立方米计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110吨,为企业做出了榜样,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碳汇造林项目,为我省林业间接减排做出贡献。要大力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十二五期间营造黄连木、文冠果等生物质能源林17万公顷,并积极支持生物质能源加工业发展,开辟新能源,不断提升林业碳汇能力。四是大力提倡节约木材,综合合理利用木材。

大力支持木材三剩物利用和废旧木制品回收及再利用,提高木材资源再利用率,间接增加木材供给和贮碳功能。五是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根据中原经济区林业建设的需求,重点研究开发林木良种选育、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农复合经营、困难地造林和植被恢复、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湿地恢复和重建、高效生物质能源林经营等技术,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一五末的45%提高到十二五末的50%。六是广辟投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林业投资。

林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因此,投资来源应以国家财政补贴扶持为主,受益者支付为辅,如江河水资源的使用者应通过税或费的形式对上游森林经营者给予经济补偿,从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营造林。

也可以通过捐助支持造林绿化,主要是接受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个人和国内单位、个人的捐助和援助。还要坚持适龄公民义务植树这一成功做法,通过多种投资和方式加快林业发展。


本文关键词:充分发挥,林业,bo体育app登陆入口,节能,减排,功能,充分发挥

本文来源:bo体育app登陆入口-www.baughmanlawgroup.com